平等与平衡

前言

其实关于这个主题,数年以前我就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然而当时因为自己的懒惰还有主题太过专业生怕无法掌控,最后只好将它搁置下来。到如今我终于打算开始写这篇被我搁置多年的文章,却惊讶地发现,我如今的思想对比当年,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更多的,在我看来,其实算是进步。上大学后,我能接触到高中时代因为专注于高考科目无法涉及的知识,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些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由此,虽然今天写下的文章未必就能够达到我满意的效果,但我也相信必定会比当年写下的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这也算是为这篇文章拖了这么多年找到一个蹩脚的借口。

平等的困局

“人人生而平等”,作为于公元1789年诞生的《独立宣言》最具影响力的一条宣言,也被称为“不朽的宣言”,从它被宣称至今,无数人曾经引用它作为追求众生平等的论据。在我看来,这句宣言应该是人应该被平等地对待,而不是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同时,它应该代表着人类的理想与目标,而不是既定的事实。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察觉到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以至于到今天,我们都无法解决它。即使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方面或领域,要做到人人平等几乎都是痴人说梦。放眼人类历史长河,追求平等一直都是许多仁人志士的毕生理想与目标,但成功的少有听闻,异化或失败的倒是屡见不鲜。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人人生而平等”仅仅只是幻想,我倒认为,现实是“人人生而不平等”。追根溯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乃至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同时我们根本无法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平等这个词由“平”和“等”两个字组成,同时无论是平还是等,都代表着要被形容的东西是等同的,因此平等的意思应该是人在权利、地位等方面是同等的。由此不难看出,平等与事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前面我提到了“人人生而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人人生来各种条件都是平等的,另一个是我们对待每个人应该都是平等的。我们很容易地知道,第一个意思肯定是不符合现实的,每个人在受精卵状态时被刻画在基因里的智商、身高等等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每个人的家庭状况与条件都是千差万别,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们能够说人人生来各种条件都是平等的吗?显然是不行的。

传闻在非洲的某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采用了美国式的民主选举制度,但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仍然长期都是以前的部落贵族。一位美国记者前往调查与采访,发现这个国家确实每个人都可以投票选举领导人,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他们是通过一种类似号角的乐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种号角非常名贵,只有贵族能够拥有,所以这只是名义上的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其实在欧美国家,他们的民主政治与上面这个例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人民很容易受到操纵。事实上,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基本上就来源于各种信息渠道,那么如果我们的信息渠道其实是受人控制的呢?我们认为的真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吗?我们以为大家是平等的,殊不知我们的思想都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当然了,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占有的资源天差地别,从而极大地影响着平等的实现,并不能代表欧美的政治制度是不好的,因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

那么上面提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另一个意思呢?“我们对待每个人应该都是平等的”,我猜这个意思才是《独立宣言》大力宣扬的精神,但这就是符合现实的吗?也是未必。就简单地举个例子,一个人对待他的亲人与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会是一样的或者是平等的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不能,那么就这个理由就足以证明“一个人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件事是无法做到的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对人、群体对群体的态度的因素更是多如牛毛,但从根本上看,都是来源于差异与人们对差异的排斥,想要消除不平等,要么消除差异,要么让人们对差异不再排斥,然而我并不认为这两者之中至少有一个是能够实现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人人平等在一方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在另一方面却是违反人性的,我们希望当我们处于社会认知的弱势时被平等地对待,但当我们处于优势时或是我们亲自做决定时,却又经常有意无意地违反我们自己的信条。但我们能够简单地说这是错的吗?我认为是不能的。如果勤劳的人和懒惰的人在权利、地位等方面是同等的,那么谁还想要勤劳呢?如果贡献大的人和贡献小的人在权利、地位等方面也是同等的,那么谁会来做贡献呢?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面其实也是在说,对待不同的人,态度应该是不一样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平等可以产生不平等,不平等也可以产生平等。举个例子,小李的父亲老李凭借自己的努力工作,给小李提供了良好的家境;而小张的父亲没有老李的工作积极性那么高,多年以来也并没有什么积蓄,那么小张的家庭条件就自然不如小李。对于老李和老张来说,假设他们的初始条件是平等的,只是努力的程度不同,那么平等的环境下就产生了对小李和小张来说并不平等的环境。反之同理。

平衡的现实

平等的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时候,平等的精神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从宏观上来看,人类社会中大多数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大到要完全抛弃平等的地步。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一味的讲究平等并不总是正确的,特别是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比一味的平等更加灵活的方式,如果至今我们仍罔顾事实而固执地认为人人生来平等,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局。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当今世界广泛采用的“平衡”。说起平衡,它的意思是使对立的方面保持均等或大致均等,那么它与平等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平衡的处理方法更注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灵活地调整对待不同方面的策略,同时,它也不要求严格的等同。

以国家的税收制度为例,我们都知道世界主流的税收都是基于累进税率的,赚的钱越多要交的税也越多。如果我们以平等的视角来看的话,这明显是对富人阶级的不平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富人通常占有社会资源较多是一方面,但国家为了保持社会阶层和地区发展的平衡才是税收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起整个社会的稳定,放弃某一些方面的平等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平衡利益的做法不一定是正义的,但也许是最符合现实的。

同时,我认为在社会学上的平衡的标准相比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可以有所调整。我们通常认为的平衡一般是5:5,4:6或6:4有时候也能接受,但基于现实,我认为社会学上的平衡并不一定要5:5,7:3甚至是9:1也可以被认为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比值的极限要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来定,我把它称为社会平衡弹性。

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与自然科学不同,人类社会的一件事可以有多个不同的体现方面。还是拿富人和穷人的例子来说明,富人的人数远远少于穷人是世人皆知的,但我们通常不会认为这是个不平衡的状态,或者不会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虽然富人人数少,但他们的财富累计相对人数众多的穷人来说并不少,甚至有可能还更多。这就是两个不同的体现方面,任意一个方面的看似不平衡都可能在另一方面得到弥补,从而达到总体的平衡。

也许有人会说,当今世界其实是不平衡的,因为事实上20%的富人就占据了80%的社会财富,甚至中国历史上朝代的灭亡都是社会资源不平衡到了极致带来的后果。对此我的看法是,只要大众仍然没有彻底失去与上层抗衡的能力,便不算失去平衡,即使当时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到了极点。历史上多次成功的农民起义都能够说明,即使当时上层占据再多的资源,几乎一无所有的农民也能够推翻他们,那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够说社会失去了平衡吗?我觉得只是力量的体现方式不同罢了,况且优劣势也是能够相互转换的。

那么,什么时候社会才算是失去了平衡呢?我认为是当一方再也没有能力或者潜力战胜另一方的情况下,才能够下这个结论。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精彩地描述了地球社会失去平衡的画面,在未来,社会阶层流通的渠道彻底切断,富人与穷人因为资源差异太大导致长时间后他们已经几乎不是同一个物种,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即使狗的数量远多于人,他们也无力制造社会不稳定,只能制造一些需要费神去解决的麻烦。”到最后,地球上的所有资源,甚至包括地球本身,都属于一个名叫“终产者”的人,其他人没有能力反抗他,只能任人宰割。我认为,这才是人类社会失去平衡的表现。那么这一天在未来究竟有没有可能到来呢?对此我只能说,希望不要吧。

奇思妙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包括霍金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在担忧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这其实也是担心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倾斜于机器,到最终完全失去平衡。那时的人类就像刘慈欣所描绘的如狗般的穷人一样,失去抵抗机器人的能力。我对未来人类有能力与机器人较量持悲观态度,因为人类与猿猴之间没有平衡可言,而人类脱胎于猿猴、机器人脱胎于人类,所以我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平衡终有一天有可能被打破,而那时的人类应该就如同今日的猿猴了。

2018-11-3 补充:上文我提到了“一个人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基本上是无法做到的,但在现实中我们仍有办法缓解这个问题,即让代表不同利益的人群组成一个议会一起做决定,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利益,每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倾向都会在互相的博弈中被抵消,那么这个议会基本上就可以看作是对不同人群是平等的,至少能够想象的是:议会成分越多元化,对每个群体越是平等。可见,在试图实施平等的过程中,平衡原则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果我们太过于关注力量的平衡时,我们可能又会发现这样导致的效率低下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当我们把平衡原则贯彻到极致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什么决定都做不了。因此,如何平衡“效率”与“平衡”自身,又成为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小李与小张的例子中,我发现平等可以产生不平等,这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不同导致的。当我们将小张和他的父亲看做是一个整体,再将小李和他的父亲看做是另一个整体,那么现实对这两个整体要比单独看小张或小李更加平等。由此可见,我们在关注平等与不平等时,通常是聚焦于某个单独的人或是某个群体,却忘记了这个单独的人或是某个群体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他或他们必然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而这个其他事物(比如说小张和小李的父亲)会极大地影响到现实世界对待他或他们的态度。举个例子,相对于其他外国人,中国人通常会倾向于讨厌日本人,那么这可以看成是是对日本人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是有来源的,即日本人曾经侵略过我们。当我们把8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80年前的日本和现在的日本放在一起看,同时当我们也把小张与他的父亲、小李与他的父亲分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结果对他们就显得比之前分开来看要平等了。因为老李付出的努力多,所以小李的生活更好;因为老张付出的努力少,所以小张的生活相对不好。因为近代日本人对我们的侵略最为严重,所以我们内心不喜欢他们。这样一看,命运对待他们恰恰是平等的。

前面我论述这么多,是想说明:当我们讨论平等时,要注意到被关注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他人的联系,孤立地考察我们对待事物的平不平等是没有意义的,也无助于解决不平等的问题。但是又因为人类的注意力相对于以往会更加专注于当前,所以我们经常直接忽略掉当前事物与以往的联系,就像我们不关注老李和老张当时的努力程度的差异,只关注小李和小张的出身不平等问题一样。现实就是我们无法退回过去重新考虑老李和老张当时的努力程度的差异,只能关注到当下小李和小张的出身不平等,那么我们又必然要劫小李的富济小张的贫,然而我们又可以注意到,这个措施本身就是对平等最大的违反,就又回到了正文里对富人多收税的平衡措施上来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完全地考察每个对象在空间与时间的联系时,是有可能做到完全的平等的。但现实是,我们既不能完全考察空间上的联系,也不能再考察时间上的联系,而且就算我们都充分了解每个人在空间与时间的联系,也不可能处理好70多亿人的联系的交集。既然如此,那么原则上的平等就无从谈起了,人类社会剩下的,就是在平衡原则的支撑下的保持社会大体稳定的名义平等了。

2 条评论

  1. 博主讨论的平等的两种情况,我认为在任何社会都无法实现。
    当今世界所谓的平等,有希望实现的应该只有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博主讲到:其实在欧美国家,他们的民主政治与上面这个例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人民很容易受到操纵。个人认为相比于人民可能受到操控,人民根本没有选择权相比还是要好的多。丘吉尔说: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的更坏。要想解决被操控的问题,教育是很大的一方面。

    • 抱歉,因为最近在重构网站,导致回复有些迟了。

      是的,我也认为完全的平等是无法做到的,这样的观点我在文章里也提到了,甚至我觉得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也很有可能无法做到。我主要是想以我的观点以及从我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会觉得平等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政治制度的问题,我也认同您所说的“相比完全没有选择权,有选择权但容易被操控还是要好得多”,只不过我谈到政治制度的目的是想要说明,世界上也没有完全做到平等的制度,只是作为一个论据来证明我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我觉得民主的制度不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